从无到有--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之路

从无到有——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之路


相较于国外,中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供应链金融的涌现和活跃,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大量跨国企业供应链汇集而来,吸引了大量的国际产业的各类分工,并针对中国本土企业进行了诸多创新。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物流业的飞速发展是中国供应链金融兴起的原因之一。2000年以后,中国物流行业经历了多次整合,一些大型物流企业越来越走上制度化、网络化的发展路径,并一同改革了供应链的物流服务。据公开资料显示,在2004年中国物流创新大会上中,物流行业推选出的未来中国物流行业的四大创新领域和十大物流创新模式中,其中“物流与资金流整合的商机”位居四大创新领域之首,而“库存商品抵押融资运作模式”,“物资银行运作模式”“融通仓运作模式及其系列关键技术创新”分别位居十大物流创新模式的第一位,第三位和第四位。


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先后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和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签署了“总对总”战略合作协议。据统计,仅2005一年,深圳发展银行的“1+N”供应链金融模式就为该银行创造了2500亿元的授信额度,贡献了约25%的业务利润,不良贷款率仅有0.57%。但在当时,技术发展和商业信息流通还处于未完全开发的阶段,虚假库存时有发生,各个环节之间仍存在猜疑链,对当时的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制约。


2010年前后,供应链金融受到科技领域的影响,促使供应链金融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基础上,参与机构可以以此来审核参与企业的资质和评估还款能力,还实现了对链上中小企业提前授信,大幅度提高了融资效率。与此同时,伴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加持,使供应链金融搭建一个完整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增添了可能性,也减少了供应链金融系统中一些不规范的情况,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多中心协同认证体系也得以成型。


目前,金融科技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政府投融资平台能够使用区块链应收款对外进行支付结算,到达减少现金流出的效果;供应链平台将账面的应收账款,也可以转化成为数字债权凭证支付结算、融资工具,可以随时对外支付或者融资。

000_20240518170019.png

   AD800_20240.jpg

suanli图片_20231227213234.png